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7日 12.0°C-15.6°C
澳元 : 人民币=4.79
黄金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组图)

22天前 来源: e学堂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组图) - 1

“她从顶楼33楼跳了下来!”

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组图) - 2

(图源:新闻截图)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走进发现原来是两个女孩坠楼身亡了。

据了解,这两名女孩都是重庆忠县某种中学的学生。

在当天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她们相继都发了一条“死亡预警”的社交动态:

“我走了,再见。”

“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叫(名字)的人了,走了。”

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组图) - 3

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组图) - 4

(图源:新闻截图)

从配图看,两个女孩都已经站在了顶楼的边缘,随时都会掉下去。

其中一个女孩还做了“再见的手势”。

20分钟后,她们跳下去了。

两条如朝阳般灿烂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从这两条动态来看,或许她们对于“死亡”也没有那么决然。

她们也期待在这20多分钟内有人能发现自己,能拉自己最后一把。

说的“再见”,或许是一次求救。

希望能被父母看见,又或者是老师、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看到。

很可惜都没有。

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组图) - 5

去年,同样在重庆也有一例青少年跳楼的案例。

“好危险啊,33楼!他坐在33楼,也就是顶楼的围墙边沿要做傻事……”

同小区的居民看到坐在围墙边的男孩,试图跳楼,便赶紧报了警。

没过多久,消防员赶到。

但不管消防员怎么劝,男孩就是不为所动。

他依然坐在随时会掉下去的围墙上,情绪还很激动。

所幸的是,消防员趁他不备,绕在男孩后方,把他拽回了安全地带。

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组图) - 6

(图源:华龙网新闻截图)

男孩的母亲如释重负,抱着孩子,大哭了起来。

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组图) - 7

(图源:华龙网新闻截图)

后来经了解,原来男孩是因为学校的琐事,和父亲吵了架。

再加上青少年叛逆期,孩子就走上了跳楼自杀这一条路。

关于孩子自杀的案例,我们一定不少见。

2019年,一名少年从车上下来,穿过人来人往的车流,纵身跳下了高架桥。

他的母亲紧跟在他的后面,想拉住他,但没有成功。

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组图) - 8

(图源:新闻)

男孩当场死亡。

监控视频的最后,是母亲怔怔看着桥边,然后倒下痛苦的画面。

2017年,11岁男生因为没有把母亲安排的家务做好,遭到母亲的打骂,直接从小区顶楼跳下,当场身亡。

还有南京一名9岁的男孩,因撞碎了学校玻璃,害怕被家人老师批评,留下了遗书:

“奶奶,我前天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受到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组图) - 9

(图源:网络)

碎了一块玻璃而已,竟然要以死谢罪。

而以上的案例,绝不是个例。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看到这个数据,你是不是很震惊。

自杀,似乎是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情绪问题的首要选项。

所以,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概念“死亡教育”。

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组图) - 10

所谓“死亡教育”又叫生死教育。

死亡教育的核心是不在死,在于生。

就好像古人说的“不知死,焉知生”。

死亡教育就是向死而生。

但目前我们要面对一个事实:

关于死亡,我们谈论得太少了。

在《西藏生死书》一书中里有提到:

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在我们的文化中,“死”是忌讳的,是不吉利的。

家长就会对“死”有下意识的回避。

如此,便使得我们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承受了太多不必要的恐惧;

在成年之后,缺失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力。

这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我们或许从来没有过“死亡教育”,又或者说我们一直在接受错误的“死亡教育”。

这样的后果就是:

不敬畏生命,认为死亡即是解脱,死亡便可解决一切。

2015年,贵州有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喝农药敌敌畏死亡。

最大是有13岁,最小的只有5岁。

在他们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

死亡,怎么能是一个人的梦想呢。

好不容易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应该向死而生啊。

写到这,我感到不寒而栗。

害怕、担心更多的孩子试图通过“死亡”来解决一切。

这看似是孩子的承受力太脆弱,经不住风吹雨打。

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家长对于死亡教育的漠视。

就好像蒙台·梭利说的: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正确地理解死亡,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明白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生命、更全情投入的热爱生活。”

我们作为家长有责任带领孩子一起学习“死亡教育”。

只有领悟了“死”,才知道怎么珍爱生命,珍惜当下。

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组图) - 11

我曾读过教育学博士张淑美一篇有关死亡的论文《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她提到: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也有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对于死亡的认知是有3个阶段:

第一阶段(3-5岁):认为死亡是暂时的;

第二阶段(6-8岁):没有真正理解死亡,认为死亡离自己很遥远,认为只有一些英雄或者其他特殊人物不会死;

第二阶段(9岁以上):明白死亡是所有人类的最终结果,开始感到恐惧不安。

在国外,死亡教育的课程已经引入了孩子的课堂。

比如英国,年龄在11岁的孩子会有“死亡和悲痛”等这类学习项目;

在美国,小学会开设“死亡课”,让专门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者护士来担任讲师,更直接地感受死亡的各个场景。

而我们,关于“死亡教育”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作为家长首先得遵循一个原则:不避忌,不美化。

不避忌与孩子谈论自杀死亡的话题,也不美化有人死亡是去了很远的地方,用科学的态度来解释“死亡”。

在《教育在线周刊》中提到了孩子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就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1.死亡发现:通过别人的死亡来感受死亡事实

应对的措施:不要超前或者过度讲解死亡。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死亡的感知是意味着分离,而分离也就意味着痛苦。

他们都不愿意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

但是伴随成长,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就会加深,家长就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

2.死亡恐惧与焦虑:害怕死亡会降临到自身

应对措施:用爱为成长提供力量

明白了死亡会降临,就会产生恐惧。

有了恐惧就会焦虑,这个时候的家长一定不会忽视孩子这个心理。

可以通过策划一些活动来帮助孩子规划有意义的人生,在这中间也能让孩子感受到亲人的爱来战胜恐惧。

3.死亡反省:向死而生,从安身立命到死亡敬畏

应对措施:引导孩子体会生命的意义

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过这样的一个主题《向死而生:把每天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

他说,如果把你的每一天都当成是最后一天去生活,那么每一天都会是正确的一天。

向死而生,生命存在的每一秒都是成长的表现。

所以我们家长可以多用书籍、影片或者是相关社会问题来和孩子讨论生死话题。

从而引导孩子坚守人生的信念,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最后:

有句话说得好:

“人生在世,除了死亡,其余都是擦伤。”

在选择死亡前,不妨多想一下活着已经是赚到。

只要还有呼吸,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能拥有挺过去的机会

希望看到这里的你能通过死亡教育培养一个“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关爱自己与他人”的孩子。

让他们在生命中感受那些妙不可言的的每一个瞬间。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土澳居民K67DN
土澳居民K67DN 20天前 回复
太轻率了!生命如此珍贵!要学会坚强,懂得珍惜!
限量版高级咩
限量版高级咩 22天前 回复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
归栖
归栖 22天前 回复
应该更关注教育,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包子
包子 22天前 回复
为什么年轻人选择跳楼解决问题
瑜伽达人小T
瑜伽达人小T 22天前 回复
年轻人面临的压力真的太大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