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4日 6.8°C-14.0°C
澳元 : 人民币=4.82
黄金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秦始皇为何突然放弃北伐匈奴而举国之力修筑长城?

2021-09-29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秦始皇为何突然放弃北伐匈奴而举国之力修筑长城? - 1

修长城并非秦始皇首创,早在春秋时期,各国就开始修长城以拒敌国。除了修长城,黄河沿岸的国家还修堤防工程,将黄河之水引到敌国,以此伤害敌国。秦始皇的长城,就是将原来燕、燕、秦三国的北部长城连接起来。

除了中国修长城,罗马帝国也修长城,罗马帝国在英国修了一条长城,名为哈德良长城,目的就是防止北部的蛮族入侵。由此可知,对付游牧民族,中外都采用了长城方案。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

第一,为了抵抗游牧民族的侵扰。

长城并不是秦始皇自己发明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抵抗邻国或游牧民族的侵略,纷纷开始修建长城。比方说魏国为了围堵秦国,就沿洛水修建了长城;楚国为了为了阻挡秦国,也在边境上修建长城;赵国、燕国为了防止匈奴入秦,在北边境修建长城;秦国自己也曾在北境修建长城。古代打仗主要依靠步行、战车、骑马,长城的修建,虽然在关键时候挡不住游牧民族的大军,但在平常的日子里,游牧民族的散兵想越过长城就不大容易了。

秦始皇为何突然放弃北伐匈奴而举国之力修筑长城? - 2

第二,调动全国剩余势力,以免滋扰生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人口数量激增,各国残余势力还很强大,滋扰生事者层出不穷,如何处理这些剩余势力,就成了摆在秦始皇面前的一大难题,全部杀了肯定不现实,最好的途径就是让他们有事做,于是就有了规模庞大的阿房宫、秦皇陵、万里长城……

第三,一劳永逸,为后世统治奠定基础。

游牧民族机动性强,想一次性消灭是不大可能的,通常情况下就是调动大军把他们赶得远远地,隔几年打一次,再隔几年再打一次……如此循环,劳民伤财。最好的办法,就是修建长城,把他们隔挡在外边,于是万里长城这个庞然大物就出现了。

第四,从国家经济层面讲,修长城抵御匈奴远比出兵征服匈奴省钱。

天子也缺钱,没有钱就无法维持军队的战力;取财于民,取得过多就是杀鸡取卵,匈奴未灭,国家已溃。长城以北是草原之地,不是农耕之地,取之无益,夺之耗财,建长城以御敌人,当然是最经济的方式。

秦始皇为何突然放弃北伐匈奴而举国之力修筑长城? - 3

首先长城可以阻止匈奴全面入侵,中原国家防备匈奴就可以由线状防守改为点状防守,这样可以减少守军数量,进而节省军费开支。其次,长城可以作为一个战略物资储备站,中原国家的军队可以出长城攻击敌人,物质就从长城就近转运,这比从内地转运快多了。最后依托长城为防线,可以减少国家军费支出,进而减少人民负担。

再就是匈奴人经常骚扰边境的黎民百姓,边境离京都又很远,调动军队去震压多有不便。所以秦始皇帝为了黎民百姓和边境的安全,才修了著名的长城,来卫护国家安全,秦始皇帝也算是有勇有谋的一代明君。

回过头来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秦始皇为何突然放弃北伐匈奴而举国之力修筑长城? - 4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秦始皇为何突然放弃北伐匈奴而举国之力修筑长城? - 5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说句实话,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于是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

而且,军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这就节省了从内地调粮食到前线的巨额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那个时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长城的。

纵观历史而言

,修建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在秦统一全国不久,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大量的人力被消耗在长城修建工地,民怨四起,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修长城是为了被动防御,而不是主动进攻,这一消极的防御思想在以后历朝历代均有体现,到朱元璋修建万里长城时更是达到了极致。长城布满了人民的血汗,阻挡了内外交流,被动的防御思想祸害颇深。对这种消极的思想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