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15.0°C-18.3°C
澳元 : 人民币=4.83
黄金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神秘的风投DST Global:沉默的征服者(二)

2022-01-26 来源: 36氪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DST的投资履历堪称史上最疯狂之一。但不知何故,它依旧是那么的低调神秘。但面对未来,这种做法还能不能奏效?在投资这场游戏里,是不是存在多种的获胜方式?当然有。有的是靠速度制胜,有的靠规模取胜;有的用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有的则是散弹枪横扫一片;有的靠个人关系,有的化繁为简,一切都是交易。有的需要喧嚣才能发展,而有的,比如DST,则需要安静。获胜的办法有很多,而最好的往往跟共识背道而驰。至少对于DST来说,沉默是金。文章来自编译,篇幅关系,我们分五部分刊出,此为第二部分。

神秘的风投DST Global:沉默的征服者(二) - 1

DST Global:沉默的征服者(一)

Mail.ru:名字很多,主人也很多

作为俄罗斯史上最重要的公司之一,它刚开始其实只是纽约成立的一家公司的编外项目。

跟米尔纳一样,阿列克谢·克里文科夫(Alexey Krivenkov)也是借道物理和汽车进入技术世界的。放弃了受到的科学教育后,克里文科夫决定移居美国。1990 年代初他曾经到过那里,那段经历很是令他感到兴奋,部分是因为他结交了一些朋友。其中就包括在纽约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的俄罗斯同胞尤金·戈兰(Eugene Goland)。

由于工作没有前景,他决定搬到纽约,靠洗车为生——至少在更好的事情出现之前是这样的。事实证明,他不用等待太久。在纽约这里,克里文科夫开始跟戈兰住在一起,并在这位年轻人最新设立的公司DataArt那里工作。

虽然戈兰以前是靠卖电脑赚钱,但他最近的这次创业开的却一家软件咨询公司,这很对克里文科夫的胃口。在大学期间,这位前物理学家就上过互联网,并认识到了它的潜力。在DataArt 位于Park Avenue的办公室这里,克里文科夫有机会跟戈兰等早期员工一起,把这种兴趣付诸实践。

签证问题让克里文科夫的美国梦变得复杂起来。虽然戈兰能够留下来,并在纽约建立起DataArt ,但克里文科夫被迫返回圣彼得堡。结果表明,克里文科夫反而因祸得福。这不仅让克里文科夫得以雇佣了众多才华横溢的朋友,组建起一支外包开发团队,还为后来的 Mail.ru 提供了机会。

1997 年新年前夜,微软宣布以 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Hotmail。克里文科夫这条新闻在自己的开发者团队当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微软巨资收购了 Hotmail,当然,这也激励了我们。所以到了某个时候,我们决定要提供一个很棒的服务,为每个人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对我们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生意——只是一件很酷的事。

克里文科夫花了 500 美元从朋友那里买下了 mail.ru 这个域名,并跟一位“天才程序员”一起,开始着手为俄罗斯市场打造Hotmail的竞争对手。

Port.ru

尽管克里文科夫的目标不是赚钱,但Mail.ru 的潜力很快就变得清晰可见。由于几乎没有可用的替代品,俄罗斯的早期互联网用户开始涌向这个网站,注册账号。 DataArt为克里文科夫的“臭鼬工厂”筹集资金,提供资源,支撑网站的发展。风投先驱,曾参加过奥运会的击剑运动员詹姆斯·梅尔彻(James Melcher)开出了一张 100 万美元的支票。

在梅尔彻的资金推动下,这个项目不断地蓬勃发展,从电子邮件扩展到音乐、聊天、求职招聘、汽车买卖。为了体现出这种更远大的抱负,Mail.ru改成了“Port.ru”。

Port.ru 发展得越大,它跟DataArt存在根本的不同就变得越明显。后者专注于为美国客户提供软件咨询,而前者则主导了初期的“Runet”(俄罗斯互联网)。

他们并不是唯一的玩家。拿到资金后,米尔纳与芬格开始寻找“地缘性套利”的机会。他们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 eBay 的竞争对手 Molotok.ru。紧接着是亚马逊的山寨 24x7.ru,托管网站与在线评论网站也被他们盯上。

如果是换一种情形的话,Port.ru 跟NetBridge或许可以永远共存下去,前者继续当它的领先互联网平台,后者继续扮演一个生态体系的首席投资者与孵化器的角色。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这两家公司最终合并了。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给整个行业都造成了影响,导致 Port.ru 等小公司陷入了危险之中。资金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俄罗斯的一个项目而言。 Port.ru 的估值曾高达 1 亿美元,尽管这个数字在当时看来挺合理,但几个月后就显得十分的荒谬了。

这还给 NetBridge 的投资组合带来了麻烦。尽管Molotok做得相当不错,但总的来说,这家公司投下的赌注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资金来获得真正的回报。从Port.ru身上,米尔纳看到了真正、切实的势头以及巨大潜力。

Mail.ru ( redux )

米尔纳把握住了这个时机。在金融家 Igor Linshits的帮助下,他跟芬格将NetBridge与 Port.ru合并到一起,组建了一个迷你的互联网集团。通过资产重组,改头换面的“Mail.ru”掌握了大量高价值的数字领地。 (Molotok.ru 与 Torg.ru 等拍卖与砍价网站不在此次交易范围内。)

戈兰回去继续做他的DataArt ,后来把它这项业务做到了很大,据报道, 2020 年该公司的收入为 1.81 亿美元。23 岁的新富克里文科夫早早退休,跑到意大利去制作手工纸去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米尔纳把 Mail.ru 从一家潜力很大但收入为零的初创企业变成了一家真正的企业。他重新翻开自己的私募股权手册,大刀阔斧裁员了 80% ,并引入了基于广告的收入模式。同时,他还把这种模式跟在线游戏的成功实验相结合,令 Mail.ru 在 2006 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当然, Mail.ru 的成功大部分源自管理日常运营的其他团队成员。从 2003 年开始,米尔纳就任命 25 岁的 Dmitry Grishin为公司的主要管理者。 Grishin之前曾在NetBridge工作,还帮助管理过 Molotok.ru。米尔纳不再亲自管理公司,这跟他无拘无束的好奇心以及总是想找到下一笔交易的投资者习惯是一致的。

Digital Sky Technologies(数字天空技术)

2005 年,米尔纳和芬格成立了一家新的投资公司,准备为未来的赌注提供资金:公司的名字叫做Digital Sky Technologies,简称 DST。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DST 吸引了一群令人印象深刻的投资者,其中包括 Naspers、腾讯以及寡头阿里舍尔·乌斯马诺夫(Alisher Usmanov)。

(这位乌兹别克出生的商人是个复杂人物。他曾因欺诈罪入狱六年,后来被无罪释放。不过,今年早些时候,像阿列克谢·纳瓦尔尼这样的人就呼吁要制裁乌斯马诺夫。)

Mail.ru 还吸引了蓝筹金融家,Tiger Global与高盛也有注资。结果证明,这些关系个个都将在未来几年发挥各自的影响力。

就像NetBridge跟Port.ru 的合并建立了一个小型企业集团一样,DST 跟 Mail.ru 形成了一个更大的企业集团。通过 DST,米尔纳积攒 Mail.ru 的股份,并买下Odnoklassniki 、 VKontakte以及波兰玩家 Nasza-Klasa.pl等新兴社交网络的控制权。很快,曾经叫做 Mail.ru 的实体又重新改名,被叫做为“DST.”。

神秘的风投DST Global:沉默的征服者(二) - 2

尽管东欧在很多的互联网服务采用方面都比美国落后,但那里的社交媒体场景在某些方面却更为成熟。由于俄罗斯人上网的时间较晚,很多人都是先用了社交媒体,后来才注册电子邮件帐户的。这个次序造成了那里的情况跟美国的不一样,美国早就具备了自己的沟通方式。此外,由于资本环境贫瘠,俄罗斯的社交媒体玩家需要早早就得学会赚钱。米尔纳和他的团队得以坐在前排,看着像Odnoklassniki这样的玩家通过广告与其他服务增加收入。他们观察到了这些产品在将注意力转化为收益方面的效率。

结果证明,这一洞察价值数十亿美元。

译者:boxi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