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30日 15.6°C-16.7°C
澳元 : 人民币=4.86
黄金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鸡娃困境:超前教育正在打造废品,不能回炉的孩子已步入死局

2022-05-13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教育是人类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语境当中,前者指的是“教导、培育”,后者则具有“以文化之”的含义。

同样,如果我们追溯到两个概念的拉丁文词汇,亦即西方社会比较常用的概念当中,我们可以得知,汉语的“教育”在英文当中对应education,其拉丁文词源为educare,意为“引出……”;而“文化”对应的culture拉丁文词源为cultura,意为“培育、耕种”。

中国鸡娃困境:超前教育正在打造废品,不能回炉的孩子已步入死局 - 1

所以从词源的分析上,我们可以得知:对于人的教育,其实十分类似于对作物的培养,同时文化也离不开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在汉语当中,会存在以“园丁”的形象去隐喻教师,因为二者所做的事情是类似的。

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教育本身所应该具有的一些方式,应该去类比人类文化当中一些类似的行为,比如耕种、制作工艺品等。

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常常会在公众面前进行一些演讲,并且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态度以及浅显的比喻来讲述许多道理。

关于教育的问题应该算是郑强教授最为关注的领域了,在一次进行演讲时,郑强教授表示:超前的教育不仅无益于子女的成长,甚至会害了他们。中国家长的超前教育就是在打造废品,还不能回炉。

中国鸡娃困境:超前教育正在打造废品,不能回炉的孩子已步入死局 - 2

揠苗助长/打造废品:超前教育之殇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由于教育与文化之间的相似性,教育的过程其实类似于许多传统工艺的过程。

著名的成语“揠苗助长”便来自于一则典故,后常常用于表达家长强行让子女学习不符合其年龄的一些东西,导致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增反降,十分可惜。

同样,在化学化工与材料领域很有建树的郑强教授表示,他常常在思考制陶工艺与教书育人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制陶工艺的流程就十分类似于教育的不同阶段,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其实就类似于制陶的陶泥、拉坯、画坯以及烧窑的过程。

中国鸡娃困境:超前教育正在打造废品,不能回炉的孩子已步入死局 - 3

原本的传统社会当中,教育的步骤可以说是“按部就班”的,什么阶段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一般不会“越界”。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的教育产生了十分显著的“超前教育”倾向,一方面是社会竞争力的增加,一方面也是家长存在的一些“攀比”心理,当然还有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多种因素作用之下,导致许多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就早早地开始接触拼音、算术和字母这样初级的知识。

而在小学这个应该享受童年的阶段,却开始接触奥数、语法以及科学这些不属于这一阶段的知识;到了中学,因为升学的需求,学生会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各科目知识的学习当中,精力十分有限。

中国鸡娃困境:超前教育正在打造废品,不能回炉的孩子已步入死局 - 4

总的来看,一种“超前”的趋势导致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压力都很大,但是收获的效果却并不明显。

郑强教授将之比喻为“生产废料”,因为在制陶工艺当中,假如步骤发生了错误,那么最终得到的陶瓷制品无疑就是无法使用的残次品,并且与人的教育一样,陶瓷制品是无法回炉重造的,这是十分遗憾的。

反思:跳出困局,尊重现实

其实关于教育,郑强教授还有类似的演讲,讨论内容是为何中国式教育难以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

其实这些相关的思考都是关于教育的侧重点究竟是应该在专业知识的提前教授,还是在放开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自主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形成发散思维、激发创造力上。

中国鸡娃困境:超前教育正在打造废品,不能回炉的孩子已步入死局 - 5

对于家长而言,在帮助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的同时,其实自己也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在接触一些生活当中常见的现象时,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形成知识体系,就是父母可以做到的一个教育相关的任务。

中国家长的超前教育正在打造废品,不能回炉的孩子已步入了无法回头的死局,空有学识,理论上的大师,实践中的矮子。

对于年幼的子女而言,其并没有比较深刻的社会阅历,对于很多东西都会存在比较好奇的情况,所以常常会生出许多问题,此时有些家长会显得比较不耐烦,以一些应付或者是故事的方式去搪塞。

这种对待方式其实并不太好,因为假如在此时将一些日后能够用到的知识传授给子女,那么不但会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拉近亲子关系。

中国鸡娃困境:超前教育正在打造废品,不能回炉的孩子已步入死局 - 6

许多家长总是倾向于以成年人的世界观去衡量子女,这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孩子眼中的世界充满了为止与好奇,只有得到解答,才能够更好的继续这种求知欲和创造性,否则孩子就会变得有些木讷,只是一味地接受外界的输出,没有自己的问题意识与观点。

超前教育:起跑线还是终点?

许多家长在选择超前教育时,都会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种理念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一种依据,然而,仅仅是因此就牺牲孩子的宝贵童年时间,去强迫他们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真的是一种帮助吗?恐怕不然。

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帮助子女获取一种能够自主学习的能力,亦即“授之以渔”,以便于在之后的生活当中,其能够不断地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能力。

中国鸡娃困境:超前教育正在打造废品,不能回炉的孩子已步入死局 - 7

而看看中国的大部分孩子,他们会在高考之前在教学楼当中疯狂的将课本撕毁、扔掉,仿佛是结束了一场浩劫;而在进入大学之后,则全然失去学习的兴趣——之后不再有高考,身边也没有老师催促吗,自主学习能力全然丧失。这其实也是“超前教育”导致的一些结果。

其实考试,不管是平常的测试还是中考、高考,也只是获取某种资格的一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去定义一个学生的价值。所以获取知识的目的,也并不是取得好的成绩、在同辈人当中不“丢面子”,而是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在之后的人生当中获取长久的保障。

只接受知识不思考,无疑会成为“残次品”。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