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5日 19.0°C-20.3°C
澳元 : 人民币=4.84
黄金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全国超 1400 万人口承受 60 分钟以上极端通勤,北京占 600 万

2022-07-29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工作机会和居住成本的空间失衡,让职住分离成为大城市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生活模式。一份权威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承受 60 分钟以上极端通勤的人口超 1400 万,32 个城市的极端通勤比重在增加。其中,青年群体有近 600 万,占比超过 40%。

29 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 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根据全国 44 个轨道运行城市中 2.15 亿市区居住人口和 1.05 亿市区就业人口在去年 9-11 月间的大数据职住和通勤样本,报告从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 9 项指标,呈现中国主要城市的最新通勤画像。

报告称,5 公里内通勤是 " 幸福通勤 " 的最大阈值,其比重反映城市就近职住人口占比。在去年监测城市中,仅 51%通勤人口可享受 " 幸福通勤 ",41 个城市出现通勤幸福度下降;而超过 60 分钟则被划定为极端通勤,其背后反映城市职住空间的分离。在 42 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超七成城市极端通勤比重增加,北京 60 分钟以上通勤比重最大,首次达到 30%。

郑州是通勤空间半径和平均通勤距离年度增幅最显著的城市,但该城市极端通勤比例连续 3 年减少。除郑州外,极端通勤持续改善的城市仅 4 个,分别为深圳、南京、杭州、厦门。

北京逾 600 万人承受极端通勤

北京的 " 打工族 " 每天正在经历全国最漫长的通勤之路。

报告显示,2021 年,北上广深平均通勤距离 9.4 公里,同比增幅显著,达 0.4 公里。其中,北京平均通勤距离 11.3 公里,同比增加 0.2 公里,是全国通勤距离最长的城市。

单程通勤距离最长的背后,和城市空间辐射范围广、北京职住分离度高和通勤交通效率低等因素不无关系。

根据报告,2021 年,北京通勤空间尺度最大,半径达 41 公里,较超大城市(北上广深)的通勤半径均值长 3 公里;职住分离情况也最堪忧。2021 年,北京职住分离度达 6.6 公里,接近深圳的 3 倍,也远超过超大城市的平均职住分离度(4.2 公里)。

所谓职住分离度,即指从居住地到最近就业场所的距离,是理论上能够实现的最小通勤距离,用于衡量城市职住空间供给的匹配。

事实上," 同城通勤近 7 公里 " 已和一些跨城通勤的距离相当。

根据北京通州区规划,预计于 2024 年建成厂通路,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北三县协同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后可将从河北大厂和背景城市副中心跨城通勤的距离缩短到 4 公里。

另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布的《2021 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花桥流入上海市域的通勤规模最大。居住在花桥的通勤者在上海郊区的工作地主要在嘉定区和青浦区,其中在苏沪边界的安亭镇是主要的热点地区,平均直线通勤距离为 8.31km。

地面公交网的不完备和城域轨道覆盖通勤比例低,进一步加剧了北京的通勤压力。

报告显示,北京的 45 分钟公交覆盖通勤人口比例仅为 3 成,而另一超大城市深圳则接近 6 成;当年,北京轨道长度达 855 公里,但 800 米轨道覆盖通勤比例仅 2 成。

" 评价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关键看对通勤客流的覆盖。轨道规模比较大的城市,新增线路多为外围延伸线,降低了轨道覆盖通勤的效益。" 报告撰写者之一、中规院交通研究分院数据应用与创新中心主任付凌峰告诉第一财经。

多重因素之下,2021 年,北京 30% 通勤者单程超过 60 分钟,极端通勤人口占比较上一年增加 3%。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增量和增速来看,北京极端通勤程度都居于全国之最。

全国超 1400 万人口承受 60 分钟以上极端通勤,北京占 600 万 - 1

图片来源:《2022 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根据《北京市 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 2021 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 2188.6 万人。

由此推算,北京上一年新增极端通勤人口规模近 66 万。当年极端通勤人口数逾 600 万人。

在极端通勤人口比例增加的同时,北京 " 幸福通勤 " 的人口比例则在下降。2021 年,北京 45 分钟通勤比重 55%,为主要城市中最低,同比下降 2 个百分点。

除北京外,报告称,广州的通勤变化趋势也堪忧。" 广州 45 分钟通勤比重 3 年下降 6 个百分点,从 75% 下降至 69%,超大城市中降幅最显著。"

但另外两个超大城市——深圳和上海通勤变化则呈向好趋势。

深圳保持城市通勤的 " 优等生 ",极端通勤比例仅 12%,低于城市规模更小的特大城市平均水平;上海通勤稳步改善,2020 年上海极端通勤人口减量最大,减少超 150 万人,2019~2021 年,上海单程平均通勤时耗从 42 分钟减少到 40 分钟。

青年人通勤:近 80% 青年 45 分钟以内通勤可达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 4 月发布的一部白皮书中,首次公布中国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数据显示,2020 年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71.1%,比十年前增加 15.3 个百分点,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2 个百分点。

6 月,全国首批 " 青年发展型 " 城市试点名单公布。全国试点城市(含直辖市的市辖区)有 45 个,包括一线城市,成都、杭州、长沙、海口等省会城市以及东莞等热点三四线城市。

报告称,在城市通勤人口中,35 岁以下的青年 " 打工人 " 的通勤更需要关注。

报告显示,在北、上、广、深、成、杭 6 个受到青年关注的城市,近 80% 的青年就业集中在 15 公里以内的城市就业中心,但受到居住成本与社区环境影响,65% 的青年人群居住在城市中心 15 公里以外。

全国超 1400 万人口承受 60 分钟以上极端通勤,北京占 600 万 - 2

图片来源:《2022 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其中,近 30% 青年选择居住在城市中心 15-20 公里圈层处,接近北京五环、上海外环、深圳绕城高速,这一圈层青年居住比重高于城市平均水平 2-3 个百分点。

" 职 " 与 " 住 " 的空间分离,让极端通勤成为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报告显示,在 44 个主要城市 1400 万极端通勤人口中,有近 600 万青年人群。其中,北京 26% 青年人群单程通勤超过 60 分钟,上海 13%、广州 10% 、成都 10%,通勤状况较好的深圳、杭州也有近 10% 青年承受着极端通勤。

" 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留出更多时间给生活和工作,青年群体优化通勤的主动性也更高。事实上,城市中心 15 公里圈层、轨道依赖轨道,都是青年平衡通勤与居住成本的选择。" 付凌峰称。

根据报告,在上述 6 个城市中,近 80% 青年 45 分钟以内通勤可达。即便是全国通勤时耗最长、极端通勤占比最大(30%)的北京,也有近 60% 的青年 45 分钟通勤可达,高于城市平均水平 4 个百分点。

全国超 1400 万人口承受 60 分钟以上极端通勤,北京占 600 万 - 3

图片来源:《2022 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为了让大城市发展对青年人更友好,报告建议,加快建设并推进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以减轻青年人和新市民 " 潮汐通勤 " 时耗。

报告以北京为典型举例称,邻近就业中心是青年对于居住的本源需求。20% 长租公寓,能够提供 10 公里核心圈层内的住房保障供给,近 40% 集中在 10-15 公里(四环五环之间),与城市人口分布特别是青年人群居住空间分布高度契合。

" 但受限与新增土地供给和保障对象以中低收入家庭为重点,北京近 70% 公租房、超过 80% 共有产权房主体分布也在 15 公里(五环)以外,8% 的公租房、10% 共有产权房位于城市中心 40 公里以外圈层,超出了城市通勤尺度的边界。" 报告称。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